油灯盏里的攸县:一盏酥香,千年传承
2024-11-13 15:30:56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攸县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皮宇 | 作者:陈露莹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5850

在湘东的青山绿水间,攸县以其独特的方式守护着时光的味道。每当晨光熹微,老街深处便飘起阵阵油香,那是灯盏油货苏醒的信号。这种以大米为主料,在特制容器中炸制而成的传统小吃,形似古代油灯盏,故得此名。它不仅是攸县人早餐桌上的常客,更是一张穿越时空的文化名片,承载着千百年来民间智慧的结晶。

灯盏油货的历史可追溯至唐宋时期。相传当时攸县地区多产优质稻米,民间巧妇为节省粮食,将剩余米浆收集起来,倒入油灯盏中炸制,意外发现其酥脆可口,遂逐渐流传开来。经过世代改良,如今的灯盏油货已形成独特配方:选用当地优质晚米,浸泡后磨成细腻米浆,加入适量黄豆增加韧性,再佐以葱花、辣椒粉等调味。最关键的是那特制的长柄铁勺,勺底呈碗状,恰似古时油灯,注入米浆后入油锅炸至金黄,形如灯盏,故名“灯盏油货”。

制作过程看似简单,实则暗藏玄机。老师傅们凭借多年经验,掌握着油温的微妙变化——油太热则外焦里生,油太凉则吸油过多变得腻口。恰到好处的火候让灯盏油货外皮酥脆起泡,内里却保持着米浆的柔软,形成层次丰富的口感。刚出锅的灯盏油货最为美味,金黄的外衣在阳光下闪着油光,葱花点缀其间,散发出米香与油香交织的诱人气息。咬上一口,“咔嚓”声随之而来,接着是米浆的绵软和调料的咸香在口中绽放,让人欲罢不能。

在攸县人的记忆中,灯盏油货总是与清晨的市集还有米面联系在一起。天一亮,摊主们便支起锅灶,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,金黄的油在锅中微微荡漾。上班族、学生、老人陆续而来,围在摊前等待新鲜出锅的油货。有的人站在摊前直接享用,一口油货一口绿豆稀,构成最地道的攸县早餐图景。这种小吃不仅满足了味蕾,更成为连接社区的纽带,传承着守望相助的邻里文化。

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,传统小吃面临巨大挑战。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制作,年轻一代对传统美食的兴趣减弱,使灯盏油货的传承出现断层。然而,令人欣慰的是,近年来攸县政府和民间组织开始重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。灯盏油货制作技艺被列入县级非遗名录,老手艺人们开班授徒,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,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爱上这道传统美食。

与此同时,一些创新尝试也在进行中。有的店家在保持传统口味的基础上,开发出低油健康的烘焙版本;有的则通过电商平台,将真空包装的灯盏油货销往全国各地,让在外打拼的攸县人也能品尝到家乡味道。这些创新不仅拓宽了市场,更为传统美食注入了新的生命力。

灯盏油货的魅力,不仅在于其酥香可口,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记忆。每一盏油货都是攸县山水人文的结晶,是稻米文化与烹饪智慧的完美结合。当人们品尝这小小油货时,也是在品味湘东地区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地域文化。在速食文化盛行的今天,灯盏油货依然坚持着传统制作工艺,守护着那份历经千年而不变的匠心与乡愁。

夜幕降临,攸县老街的油货摊点陆续亮起温暖的灯光,那滋滋作响的油炸声,如同穿越时空的絮语,诉说着一个地方、一种美食与一方人的不解之缘。灯盏油货不只是食物,更是一盏明灯,照亮着传统文化回家的路。

责编:皮宇

来源:攸县融媒体中心
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
攸县新闻
成长ABC
攸视频
直播视频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